1. 1
  2. 2
  3. 3
新闻分类
推荐新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 > 查看新闻
青贮玉米逆势上行育种商机稍纵即逝

中国全株青贮玉米产业发展潜力很大。欧洲和美国的青贮玉米差不多都在400万公顷左右,欧洲约占玉米面积的50%~80%,个别国家是100%;美国占10%左右。中国现在青贮玉米只有100万公顷,约占2.6%,未来目标是7%。青贮玉米虽是小产业,但当前玉米种业受困于“寒冬”,青贮玉米却逆势上行,如果种子企业品种不对路,恐怕会失去这次机会。

审定标准脱离实际

20多年来全国审定了100多个专用青贮玉米品种,但生产上种植的面积不到20万公顷。规模养殖场基本不用,外资乳企更不用。从根本上来说,是青贮玉米品种审定标准的指标脱离乳业发展需要。

丰产性要求区域试验的“生物产量”(实际是鲜重)比对照增产≥5.0%,这其中有概念性混淆,也是乳企与农户利益分歧所在。稳产性要求区域试验增产点比率≥70%,全国只有两组试验,要求一个品种涵盖半个中国?毫无道理。此外,平均倒伏和倒折率之和≤10.0%,倒伏率10%会造成机械收获困难,不仅损失产量,还会使青贮加工后的产品生霉变质,这个要求有点低。

据悉,2016年提出修改的审定标准要求: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从≤55%提高标准到≤50%,淀粉含量从≥15%提高到20%。笔者认为,这两项指标太低,还忽视干物质产量,不符合乳企要求。

当前青贮玉米育种标准低,突出表现在干物质产量和淀粉含量过低,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过高。前者造成高产假象,后者虽有利于抗倒伏,但牺牲了饲料品质。

由于青贮专用品种质量与乳企要求差距较大,乳企不得不提出“双30”要求,即干物质和淀粉含量都大于30%。这是符合乳业当前发展需要和降成本、提高效益的抓手,不算很高的要求。

青贮玉米是个产品(或用途)概念,很多普通玉米品种也是很好的青贮玉米,既可获得高的生物量,也有较高的淀粉含量。笔者认为,在正常生育期范围内,多数玉米品种实现“双30”并不困难。中国宜发展粮饲兼用(通用)型玉米品种,既节省成本,又降低风险。在青贮玉米行情好的年份,出售青贮玉米,当畜牧业下滑或青贮玉米过剩时,可以收获籽粒减少损失。

优化青贮玉米育种方向

国内现代乳业公司的硬件设备和工艺流程都是世界一流,唯有粗饲料质量还有巨大的提升潜力。现有的青贮玉米品种一直是制约因素,乳企很难通过品种搭配和收获期来调控青贮原料的品质。这是国内乳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。

畜牧专家告诉我们,青贮玉米品质有四项关键指标:干物质决定产量和品质,淀粉决定能量,乳酸决定发酵质量,乙酸决定适口性。因此,青贮玉米育种,要以“强品质,增能量,降风险”为重点,放弃“高(秆)大(穗)上(穗位高)晚(熟)”的思路,施行“矮(秆)早(熟)密(植)抗(倒伏)”的方向。

青贮玉米育种要遵循生理学规律,改变植株形态结构,提高干物质生产效率和饲料的利用价值。而干物质生产效率与常规玉米育种没有区别,但品种须符合乳业青贮玉米原料的收购、加工和使用需求。

农业部正在修订品种审定程序与标准,青贮玉米品种筛选,应听取养殖业的意见。以往大多数专用青贮玉米品种往往含有热带种质成分,不但制种产量低,缺乏竞争力,生产风险也很大。今后要加强种质扩增、改良与创新,合理使用热带种质和欧美的玉米种质,培育适合中国东北、西北和黄淮海地区使用的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。

当前青贮品种怎么选

现在普通玉米做青贮约占40%,粮饲兼用占40%,专用青贮玉米品种不到20%。内蒙古、宁夏、辽宁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新疆都已筛选或选育粮饲兼用型品种,而跨国公司的兼用型品种进入国内难以阻挡。我们必须适应技术进步潮流,才能站稳脚跟。

种子企业要有合作意识,培育符合乳企需要的品种;要有竞争意识,法国、德国、美国的青贮玉米品种已经进入中国,就像当年“先玉335”一样,将改变国内的育种思路;此外,还要慢慢培养饲草玉米需求,提升黄贮玉米的技术水平。

在青贮玉米产业发展初期,农民和乳企迫切需要栽培技术指导,帮助他们筛选矮秆、耐密植和节省资源投入的新品种;指导农民增加种植密度和降低生产成本,界定最佳收获时间;推荐农户选用虽个体产量低,但耐密植、抗倒伏、适宜机械作业的品种,通过增加密度实现群体高产;加强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指导,重点研究茎腐病、穗腐病、丝黑穗病和某些严重的叶部病害等。企业注意,即使同一个品种,普通玉米和青贮玉米会有不同的栽培技术需求。

乳企关注每吨青贮玉米的产奶量,农户追求的是每亩玉米产量,这是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歧点。笔者认为,今后3~5年是乳企与农民的磨合期,将会形成新的定价机制;种企要明确定位,适应养殖企业的质量诉求、农户轻简化作业和盈利的需求。

 

下条新闻:玉米深加工技术
版权所有:包头市琪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登录
咨询/服务:13604728819    技术支持:中国种子信息网
访问量:7319771   蒙ICP备2021004518号-1